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ios/Android版下载何镜堂团队再获国家级荣誉“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如何炼成?

发布时间:2024-02-10 14:16:59    浏览:

[返回]

  半岛南都讯 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松花江路沿着鸡笼山余脉起伏,路旁坐落着一组岭南园林韵味极浓的屋舍,果树环绕、自然错落。步入庭园,一间完美地包裹在玻璃外墙中的会议室居于正中,一位身着西装外套的银发长者正在此等候。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以前是国立中山大学的教师住宅,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我们团队接手后,以‘两观三性’理论为改造策略,既保留了原来的肌理文化,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功能内容。”这位长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

  今年1月,以何镜堂为首的华南理工大学“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荣获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1名院士、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名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这是一个汇聚当代中国建筑行业领军人物、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的团队,更是一个完美诠释师生传承的团队。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主持设计了国家重大工程200多项,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走出了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和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复杂工程和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团队一直致力于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同步,以建筑记录时代。在我看来,当你做的工作为国家所需,只要你努力,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获奖后,何镜堂院士团队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畅谈创作理念、团队协作与精神等内容。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 方小丹教授

  南都:今年1月,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并获颁奖牌,而你们团队便是其一。作为一个获奖无数的优秀团队,如今荣誉墙中再添这一分量十足的新称号,你们有何感受与体会?

  何镜堂: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我们生活的好时代,同时也得益于我们团队“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同步”的信念。我也非常感谢学校对我们的支持,以及同行对我们的帮助。就我个人而言,我起步比较晚,45岁时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工作,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开始,开启我的建筑人生。毫无疑问,改革开放成就了我。惟有奋斗,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

  倪阳:在我看来,此次获奖既得益于国家发展带来的时代机遇,也有赖于团队的理论思想、人才优势以及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何院士的“两观三性”理论是团队的思想支柱,有引领作用;虽然团队其他成员也会衍生出自己的建筑思想,但都是与何院士的理念一脉相承。此外,团队每个人都是一直冲在创作的一线,一直在实践、学习、进步,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事情做好。

  方小丹:团队以院士、大师为核心,聚集一批优秀设计师人才队伍。事实上,“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的背后,有一大批技术支撑队伍,包括建筑师、结构及机电工程师等。所以,我们是一个协作紧密的大团队,精品工程的打造背后都有整个大团队的协作与配合。

  罗建河:在这里,我也要感谢我们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工是我们的人才培养阵地,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条件,让我们能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建筑界做出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南都:创造性提出并构建“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把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毫无疑问,团队一直坚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作道路。请问,在这样的优秀理念支撑下,团队展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何镜堂:“两观三性”理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在我看来,建筑是要接地气的,任何建筑的设计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和风俗文化的影响。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团队坚持以建筑记录时代,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同步。正所谓“做一百个作品不如做一个精品”,当一个团队的工作能契合国家的需求时,只要持之以恒、保持匠人精神和爱国情怀,再加以不断创新、不断奋斗,就能不断创造精品。

  团队先后完成重大、复杂工程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4项、银奖5项、铜奖4项。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提振了中国文化自信。这些重大、复杂工程,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同时,我们团队还有“不怕输”的精神。建筑设计并非如数学运算般绝对,设计领域并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此在建筑项目竞标过程中,我们的方案也可能会败给其他团队。不过,我们团队一直认为,不能因为自己是院士或者大师,做的项目设计方案就一定能赢。

  建筑设计是一个工程实践,团队必须通过不断磨炼、不断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因此,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实干家,只有我们的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耳濡目染、提升能力。

  罗建河:我们团队也有着很典型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奉献精神。我们团队很多技术人员上有老、下有小,然而有些时候出于工作需要却要背井离乡,长期在外进行集中现场设计,默默付出、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背后都是团队成员熬日夜、战高温的奉献与担当。比如在负责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时,面对当时广州炎热的夏季,团队成员早出晚归、下到项目现场跟进,很多人都出现过中暑情况,每天都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

  方小丹:创新精神也是团队的一大特点。对我们结构工程师而言,安全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但也要大胆创新。比如在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时,我们创新设计为底部架空,展区部分呈四棱台斗冠状。不过,该设计在一开始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认为该设计结构不合理,但我们经过反复计算分析和振动台试验,证明我们的设计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目标。最终,该设计结构成功保留了下来,中国馆因其文化、技术、艺术和绿色理念的综合展现赢得世界各地赞誉,在全社会取得广泛影响和一致好评;相关设计也为我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补充了新内容。

  南都:作为一支“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在家国情怀等精神带动下,团队成员如何高效协作,携手打造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

  何镜堂:我们团队从来不是院士或者大师的一言堂,哪怕整个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是如此。团队乃至整个研究院能打造出很多精品工程与重点项目,是因为团队能广泛倾听大家意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项目发展,而非各自为战。

  面对每个建筑工程项目,团队都会先集齐成员共同商讨该建筑的定位,正如写作文要先定好主题一般。以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我们都感觉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因此在组织团队开会讨论定位时,我们都认为中国馆既要展现中国的特色,也要体现世博会的先进思想理念,最终敲定了八个字的设计定位:“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统一定位和思想后,为了设计出具有更好的建筑作品,团队成员又分工合作,一批人专门研究自然环境、气候环境等地域性问题,一批人专门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一批人专门研究全球类似建筑作品的特点。然后,团队针对调研情况进行讨论,每位成员都充分发挥想象力,天马行空、畅所欲言地分享自己的设计构想。此后,每位成员都会出一个自己的设计方案,不断商讨、分析、综合,达成共识、共性,从20多个方案到10个方案再到5个方案,最终形成1个设计方案。这是一个不断优化与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取强补短的过程。

  南都:据了解,团队创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请问,团队为何一直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对于团队而言有何重要性?

  何镜堂:我们都是教师,要以奋斗的人生打动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还要以优秀的人品来塑造人。团队依托高校优势,坚持走“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以实践促进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团队先后培养出3名全国大师、2名省大师、9名博导、18位“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罗建河:人才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团队不只是为研究院、学校育人,更是为国家育才。为此,团队坚持“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为国家、城市建设培养以及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打造了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作平台和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被外界誉为建筑教育的“华南现象”。

  倪阳:“学建筑先学做人”,这是何院士常常对团队和学生讲的话。我们一直存有一张照片,是何院士在机场画图的场景;我们也有很多设计方案是在机场里、飞机上等地方赶工做出来的,学生就在我们旁边一起沟通讨论。在这个“陪伴式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耳濡目染,既能体会到建筑设计工作的艰辛,更能汲取榜样的力量,形成了立德重教的精神品质和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方小丹教授。

  南都: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既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也是一段新征程的起始。未来,团队又会有何发展设想与规划呢?

  何镜堂: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两观三性”的设计理论,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作道路;同时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代经典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

搜索